sspgift156.gif (20400 個位元組)論述春秋 0302
      我請所有論述系列的讀者們,切勿把其中稍嫌激烈的批判,認為是一種定論。在人生的思潮裡泛呀泛著,它僅是浮起的一座島嶼.........。

 
 


        
清明與復活節 

    
        清明是在陰曆4月5日前後。關於清明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出于《淮南子.天文訓》: "春分後15日,斗指乙,為清明。"("斗指乙"為天文現象)。清明前3日為"寒食節"。古人從寒食節起禁火三天,只吃泠食,到清明節重新起火,叫"新火"。人們到郊野墓祭,從寒食節便開始了。宋代周密《武林舊事》曾載:"清明前三日寒食,人皆上塚,而野祭尤多。"徐凝的詩,也有"嘉興縣裡逢寒食,落日家家拜墓回"之句。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對寒食、清明如此描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纍纍春節綠。"最後一句點出強烈的對照:纍纍的古墓與綠色的春天並存! 
        寒食、清明皆在春暖花開、柳絲吐綠時節裡,人們出城到郊野,上塚掃墓祭祖;形成兩種有趣的矛盾現象:一方面是祭墓思親的哀愁情緒,就如膾炙人口的清明詩句所描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紅杜鵑。"但另一方面,在天清地明的春天佳節裡,舉家踏青郊遊,其樂也融融,充滿生機與情趣!在掃墓祭祖之餘,人們也不忘應時行樂;古人在清明常有的休閒活動包括賞花、登高、拔河、射柳、蹴鞠(踢球)、鞦韆,甚至"龍舟競渡"!因此有關清明遊樂的詩句也不少,例如;"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又如"清明佳節桃李笑,田野荒塚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陸放翁也有詩句:"寒食清明數日中,西園花事太匆匆!"似乎覺得才玩數天還不夠呢!宋張擇端所繪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一看就如實地見到當時人們在清明佳節的熱鬧盛況,至今仍令人響往不已!


 

    
        復活節是基督教的一個傳統"節日",但因與受難節緊連在一起,就如寒食、清明二節日分不開,受難與復活就成為一個"節期"。在受難至復活這段節期,基督徒也歷經兩種不同的心情。 
        今日一般教會受難節的記念高潮是由星期4的夜晚開始。當晚聚會的焦點是在全體信徒領聖餐,同來記念主耶穌與12門徒共用最後晚餐時設立聖餐的意義。信徒領聖餐時的心情是沈重而肅穆。當擘開餅拿著吃時,心中記念救主的身體在十架上因擔當世人罪孽而破裂;當拿起杯喝葡萄汁時,心中記念救主的寶血為洗淨世人眾罪而流出。主耶穌曾吩咐教會:"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記念我。"星期5為記念耶穌被釘十字架受難的正日,信徒常在當天禁食禱告,全天思念基督的受苦與犧牲。星期6記念救主的身體仍在墳墓中,信徒應以安靜的心靈沈思基督的救贖與大愛。星期日的清晨就是復活節的高潮時刻到了! 
        教會習慣在復活主日的清晨舉行晨曦禮拜。正如當年的基督的門徒星期日在天亮之前便到耶穌的墳墓去探望;今天教會也習慣在晨光破曉之時,便聚集在一起,以興奮喜樂的心同唱讚美詩,歡慶救主已復活,帶給全人類無限的盼望。今後人們在喪禮中可以不須再以"人死不能復生,請節哀順變"來作為安慰之言了。

        耶穌的復活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突破,成為普世人最大的喜訊。復活的大能勝過死亡與陰間的權勢,因此主耶穌向祂的門徒約翰顯現時曾如此宣告說:"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並且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死亡"指人身體之死,"陰間"指人死後靈魂所歸之處。換句話說,復活之主宣告擁有決定人身體靈魂生死及終極歸宿的權柄。基督的復活真是人類走向天國永生之門!清聖祖康熙曾虛心求教於西教士南懷仁有關種種西學及基督教的教義,曾寫下著名的《十架頌》及另一篇較淺白的《生命之寶》,其中有句云:"天門久為初人閉,福路全是聖子通;我願接受神聖子,兒子名分得永生!"前兩句後來又修為"地堂久為初人閉,天路新憑聖子通",正合聖經所云:"祂(耶穌)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主耶穌的復活打破了陰間的閘門,同時也啟開了的天國之門,願者皆可進來。
        復活節的氣氛是充滿興奮與喜樂的!但對信徒而言,其樂不是節期性、也不是情緒性的,而是屬生命領域中最深層的的喜樂。
        受難與復活節的日期恰好與寒食清明節相近,在細雨紛紛的春光裡,有對死之哀思,有對生之盼望與喜樂。所不同的是,耶穌復活的史實成為基督徒生命永不動搖的基石。對教會言,慶祝復活節不只是歡度佳節,同時也是得勝的宣告與榮耀的見證。

您現在的位置是「論述春秋」第 3 頁目錄的第 2篇
  下一篇  上一篇    回首頁  回論述春秋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