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的學習 張明仁 詩人寫詩,其心靈須不斷地受教育,他要向大自然學習,上人生的圖書館,讀人生的百科全書。 我一向反對關在房子裡寫詩,房子裡寫下的詩,雖然不見得就沒有好詩,但容易流入象徵與空虛的巢臼,造成無病呻吟與華詞無骨的結果,這樣的詩讀來令人四肢無力,掩不住其內容之蒼白與貧乏。 詩人才情的高下,取決於其心靈學習之廣狹。 靈感其物,自致而不能強求。靈感豐富的詩人,其心靈學習必廣泛而豐富,詩人的才情高。靈感枯竭的詩人,其心靈學習必狹窄與貧乏,詩人的才情低。 詩人才情之高下,我試分為三層境界: 第一層境界:「我」意識「對象」(對象即物),因「物」斯感,走筆寫詩,一揮而就,其拖泥帶水,累贅堆砌。 再上一層境界:「我」意識「對象」,而「對象」被「我」所意識。因「物感」而「情遷」,其詩渾然完成於其心境,而後過濾再三,努力詩質之把握,捨其因「熱情」而產生的一切雜質,然後賦詩於客觀化。 最上一層境界:「物」即「我」,「我」即「物」,「物」「我」合一,溶合了主觀與客觀,其詩超然有成,曲高和寡,絕非一般流俗所能欣賞。 如果以上的分法沒有錯誤,進一步我得到兩點認識: 一、詩人寫詩,要能駕馭靈感,其心靈須不斷地受教育。 二、今日有些新詩之所以晦澀難懂故弄玄虛,是由於作者的才情限制了他們。 |
您現在的位置是「論述春秋」第 2頁目錄的第 4篇 |
下一篇 上一篇 回論述春秋目錄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