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pgift156.gif (20400 個位元組)論述春秋 0203
      我請所有論述系列的讀者們,切勿把其中稍嫌激烈的批判,認為是一種定論。在人生的思潮裡泛呀泛著,它僅是浮起的一座島嶼.........。

    詩與音樂   張明仁
                 

        謝靈運傳裡論沉約說:「歌詠所興,自生民始」,這句話我們看出,詩是伴著人類實際生活而來,即人類有了生活就有了詩。
        詩產生於文字之先,所以它是口頭文學。最早的詩歌,因為缺乏文字記載,於是口口相傳,處於歌謠狀態。那些先民所唱的歌,往往重聲音而輕意味,甚至於只有聲音而全無意味,所以最初詩是依存於音樂,為了「唱」的緣故,於是處處遷就音樂。
        畢夏(
Bucher)在勞動與韻律文中云:「最初的詩歌是勞動與音樂緊合的。」
        樂記記之:「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
        後漢的衛宏在毛詩序(據後漢書儒林傳)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詩三百五篇被之為絃樂之樂章,繼承三百五篇之後,南方文學楚辭之產生,就不完全為了歌唱。這裡所謂楚辭係指屈原、宋玉諸人的騷賦而言。楚辭之興起,與詩樂之衰亡是有連帶關係的。原來在戰國時代,新聲俗樂(指鄭衛之聲)大為盛行,人們喜新厭舊,排斥雅樂。新聲俗樂是靡靡之音。孔子嘗謂:「放鄭聲,鄭聲淫」,又曰:「鄭聲之亂雅樂也。」樂記亦謂:「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
        俗樂興,雅樂亡,器樂作,詩樂衰。音樂既已變遷,文藝亦必演進,於是詩一變而為騷。
        到了荀卿,騷又一變而為賦,而為「不歌而誦」之文,這時,詩與樂分離,可是漢代的樂府詩仍沿用楚聲,又復可歌。魏晉以降,音律又失傳,由於音樂的變遷,古樂府遂不入樂,於是五七言絕律的詩,長短句繼之而興。唐詩、宋詞、元曲
………均脫離不了音樂而絕對存在,講究音律至上,音即音韻,律即格律,和諧音律,調整平仄,以便於歌唱。
        我們把文學史作一番有系統的考察之後,可以明瞭,詩詞之演變遞嬗,實與音樂有密切之關係。

您現在的位置是「論述春秋」第 2頁目錄的第 3篇 
 下一篇   上一篇    回論述春秋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