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pgift156.gif (20400 個位元組)論述春秋 0101我請所有論述系列的讀者們,切勿把其中稍嫌激烈的批判,認為是一種定論。在人生的思潮裡泛呀泛著,它僅是浮起的一座島嶼.........。


  
  
 我們凝視一塊布料上的經緯,領悟一個時代的藝術創作,是具有傳統性與時代性的兩面價值。只有經線沒有緯線,或只有緯線沒有經線,是織不起布來的。  如果我們的藝術創作,重視時代性而完全忽略了傳統性,是一種站不住腳的傾向。
    時代性是一種橫的發展,傳統性是屬於縱的繼承。固然一個時代的藝術創作,往往因時代的推移有所變遷,像文學上的詩經、楚辭、漢賦、樂府辭、六朝駢、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一個時代背景產生下的作品,文學之有時代性我們不否認,然而詩餘成詞,詞餘而曲,其間一脈相承,實有其傳統性存在。由於過度誇張文學的時代性,便形成下列兩種畸型發展:

          一、 抒情的崩潰與主知的抬頭:

    此種傾向下的作品,專門用「感覺」代替「抒情」的表現手法。「感覺」是「我意識對象,對象被我所意識」的一種意象過程。「抒情」是「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的一種情感抒發。前者以「覺」為其本質,後者以「情」為其要素。「對象」即「物」,「志」即「我」,「感物吟志」出於主動,「應物斯感」由於被動,兩者只是程序問題,必須物中之我,我中之物,物我合一之後作品成立。
    元朝馬致遠的天淨抄」便是以「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等等對象襯托出一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受。反過來,如果不是斷腸人,他感覺到的,不會是「枯藤」「老樹」,所以「感覺」與「抒情」事實分不開,我們常把「感情」兩個字連在一起,便是因感生情的道理。

        二、韻腳的解放與格律的超越:

      現代詩欲尋求超越格律的束縛,形成一種錯綜繁複的傾向。
    殊不知國家有其法律,學校有其校規,交通有交通規則,就是大自然也有天律,日升月沉,花開花謝,月圓月缺,春夏秋冬,年復年……都有其自然的規則。現代人不遵守法律想超越法律的結果,反被關進監牢不得自由。
    就以現代詩為例,就出現很多想飛躍反陷入泥淖中拔腳困難的詩,這種詩便是無理的斷句與分行,破壞中國固有文字的形象美,視覺重於聽覺的詩的圖案與符號。
    欣賞有其距離,或直達或曲達,其間有一道理解的橋樑。我們求內容境界的堂奧深遠令人曲高和寡,不求文字表面的膚淺賣弄令人莫測高深。
    音樂需要聽眾,文學需要讀者,沒有聽眾的音樂不必創作,不要讀者的文學不必發表,創作的價值是建立在作者與讀者共通的感受這一點上。這種共通的感受,便是作者與讀者間的一道橋樑,這種橋存在於作品上,如何在作品上建立一道橋,便是我們這一輩創作者的責任,我們不可好高騖遠,應腳踏實地,拾級而上,步步踏實,向境界的高峰邁進。  

您現在的位置是「論述春秋」第1頁目錄的第 1篇 
   下一篇    回首頁    回論述春秋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