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寫真
作品名稱:台灣最南端的岬角「鵝鑾鼻」
作
者:張明仁〈有著作權轉貼
圖片請獲同意〉
說 明:
鵝鑾鼻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岬角,遊客通常稱之為「台灣尾」,當地居民則都稱「鵝鑾尾」。「鵝鑾」是排灣族語,意即「帆船」,因鵝鑾鼻附近香蕉灣有一巨石狀似帆船,而突出的小半島通常稱之為「鼻角」,故以「鵝鑾鼻」名之。
鵝鑾鼻及貓鼻頭同為台灣南端突出海域之兩個半島,中間為南灣,兩端彼此對望。如果把台灣本島比作人,那右腳就是貓鼻頭,左腳就是鵝鑾鼻。貓鼻頭的右邊是台灣海峽,從貓鼻頭到鵝鑾鼻間的海域是巴士海峽,鵝鑾鼻的左邊是太平洋。立足此方寸之地,竟然可以縱覽三大洋,不由得有「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
鵝鑾鼻公園,佔地廣闊,擁有一大片草原,從大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野綠茵,一大片的草坪在陽光的映射下,愈發顯得遼闊,好像置身在一片綠色的大海中。一條賞景步道貫穿全區,可以順著步道走到海邊,看海、吹海風。一路賞景,有藍天碧海、嶙峋礁石、奇峰洞穴、草原綠樹、還有穿插其間的麻黃木林及椰林、抗風耐旱的的海濱植物......。全區景緻天然,充滿了熱帶的氣息,別無商業性的遊樂設施,當然免不了的會有販賣地方特產、飾品.....等商販。
位在公園左後方的鵝鑾鼻燈塔,據悉在清光緒9年(1883年)即已設立,不但經票選躍居台灣八景之首,而且還是全世界唯一的武裝燈塔,馳名遐邇。塔基築有炮台,圍牆上鑿有槍眼,牆外四週並挖設壕溝,建成後曾派武裝士兵守衛,嗣因臺灣割讓日本,清軍撤離時曾把燈塔炸燬,後於光緒24年重建,二次大戰時因其地理形勢重要而屢被轟炸,台灣光復後依原建築修復迄今。其塔身全白,呈圓柱形,高21
公尺,周長110公尺,光度達180萬燭光,透過三面直徑90公分之凸透鏡射出三道光芒,每隔30秒旋轉一周,射距達27海哩〈相當於50公里〉是亞洲光力最強之燈塔,素有「東亞之光」的美譽,航經南台灣的所有船隻,全靠這燈塔來指引。由遠處看,潔白的燈塔,有著翠綠的草地襯著,加上藍天的背景,在燈塔前拍照留念是遊客的最愛。
在燈塔西北側有距今五千年前的歷史文物出土,故此區已列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史蹟保存區。
NO.1

NO.2

NO.3

NO.4

NO.5

NO.6

NO.7

NO.8

NO.9

NO.10

NO.11

NO.12

NO.13
NO.14

NO.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