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3905 

            投稿及回應信箱:webl.org@msa.hinet.net

在忙亂的生活裡打轉,我們就像一隻追著自己尾巴打轉的貓。我們總是喜歡鋪長道路去追尋─為追尋而追尋的追尋,然而,甚麼都沒有尋到,除了月下的狗吠,晨曦的雞啼,以及熙熙攘攘的燥熱的街,勞碌的腳,以及車輪。

 

    民國肇建
       歷程中的
       
基督徒
        林治平
 

今年(2011年)是民國肇建百年紀念,也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成立百年紀念。全球各地華人群體,均有熱烈慶祝活動,誠為一大盛事,令人深覺光榮激勵。詳考歷史記載,在民國肇建的艱苦歷程中,基督徒實扮演了重要的關鍵性角色,可惜一直被有意或無意的遮蓋掩蔽,以致許多珍貴史實資料隱沒不見,殊為可惜。本文謹此特別精選有關基督徒與民國肇建歷程中之歷史圖片資料,配以簡略文字,藉以說明民國肇建歷程中基督徒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誕生,所耗費的精力與貢獻。

  一、孫中山的求學歷程與基督教的關係

          

                           ↑國父的故鄉翠亨村

    1.兒少時期啟蒙階段

孫中山先生小時候在私塾讀書時,因為他自小凡事喜歡尋根究底,對塾師成天要求他們背頌《三字經》、《百家姓》的教學方法,深表不滿,直到他十二歲時,從美國傳教士克爾牧師學習英文,這種困擾才得解決。克爾牧師是孫中山開始認識西方文化的啟蒙師,同時也是最早帶領他認識基督教的人。據國父年譜初稿所記,孫中山十三歲時,「尤渴慕新知識,偶聞鄰鎮牧師懸有地圖,寤寐求一見而未得也,從此對歷史、地理、政治諸科,寄以莫大興趣。……審知『中國即是天下』之說,純屬謬誤;中國而外,當有更大之世界與新異之事物存焉。」
    從以上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孫中山先生對文法二科的興趣,實肇因於他與基督徒的接觸,而基督教的道理在孫中山青少年時期,就已播種於他的心靈。
 

    2.國父求學階段

國父十三歲時在檀香山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College)苦讀三年,並以第一名畢業。在學期間,除了正常的功課外,他也誠篤參加各種關於宗教的聚會和課程。早晚在學校教堂祈禱,星期日也參加聖安德勒堂的禮拜。韋禮士主教及其夫人對孫中山特別關懷,常跟他一起吃飯,聖經課程也由韋主教親自講授。此時孫中山慕道極誠,若非他大哥孫德彰反對,可能早就接受洗禮了。 

    3.孫中山受洗經過

孫中山於十八歲時慕道日深,極欲受洗,在長兄德彰先生激烈反對聲中,被迫由檀香山重返故里,面對落後保守而迷信的翠亨村,使他憂心如焚,於是和知交陸皓東共同做出令翠亨村民憤恨驚異的大事──折斷北帝神像的手指。這件事使孫中山不能見容於自己的家鄉,乃被迫與陸皓東離家前往香港,進入聖公會創辦的拔粹書院(Diocisan School)攻讀英文,課餘則從倫敦會長老有名的傳道人區鳳墀先生補習國學,也在此時認識喜嘉禮牧師(Rev.C.H. Hager),三人過往甚密。孫中山慕道之心益堅,於是與陸皓東(中桂)一同在綱紀慎會(Congregational Church)受洗,之後並時常與喜嘉禮牧師前往各處佈道。 

    4.孫中山學醫過程

伯駕醫生(Dr. Peter Parker)是第一位入華的醫療宣教士,於1835年創辦博濟醫院,為遠東西醫西藥之祖,並在1855年附設醫校,初僅收男生,嗣兼收女生,開中國男女同校之始。中山先生於二十一歲時得喜嘉禮牧師(Rev. C. R. Hager)介紹,進入此校習醫,當時主持醫院醫務者是嘉約翰醫生(Dr. John G. Kerr)。中山先生在博濟醫校的同窗好友鄭士良,畢業於德國禮賢會學校,並受洗歸信基督,後來的惠州革命之役即由他主持策動。事敗之後,他繼續往來於香港、日本之間,策劃再舉,不幸被清吏買通歹徒,下藥毒死於香港。
    其後孫中山進入香港西醫書院就讀,西醫書院附設於雅麗氏醫院之內,為第二位中國牧師何福堂(進善)之子何啟博士為紀念其亡妻雅麗氏所創辦。
1887年醫院落成,何啟與香港倫敦傳道會為造就醫術與科學人才,於醫院內創辦香港西醫書院,意使中國人入於醫術與現代科學之後,得以建設現代化中國。孫中山旋即自廣州博濟醫院轉入該校就讀,五年後以第一名自該校畢業。
    孫先生在香港求學期間常至道濟會堂聽王煜初牧師講基督真理,內心深受感動。也結交了許多教友、牧師,在日後革命倡導行動中,成為重大助力。尤其是由教會學校師生及熱心基督徒所組成的輔仁文社,倡導宣傳革命,影響尤其深遠。廣州乙末之役失敗當夜,孫先生潛往王牧師家參加聚會,得以脫身。王牧師的兒子王寵惠係中國有名的國際法學家,曾與撰寫革命史而聞名的馮自由倡組「廣東獨立協會」,以防止清廷將廣東割讓法國,並時常請求孫中山指導,孫中山也予贊助。

  二、廣學會與國父革命運動

1887年,韋廉臣牧師(Rev. A. Williamson)設「廣學會」於上海,自設印刷廠,一面從事基督教文字佈道工作,一面譯著科學、政治、教育、歷史等培德沃智的書刊,啟發民智以改良中國社會,溝通中西情感,灌輸中西新文化。1889年,由林樂知(Young Allen)主編出版的《萬國公報》正式問世,每逢週六出版,一時洛陽紙貴,成為對新思想有興趣者必看的刊物。孫中山及其師友、革命同志,都從廣學會書刊得到極多思想啟迪。孫中山的〈上李鴻章萬言書〉就發表在《萬國公報》上。另有許多廣學會書報的閱覽處,也成為革命黨員經常聚會之所,參與廣學會工作的人,尚有丁韙良、李提摩太等人,他們對於中國近代化及革命運動的促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三、革命組織與行動的展開

                 

                                  ↑興中會宣誓地點

    1.檀香山興中會成立與基督教的關係

1894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孫中山得鄧蔭南等人之助,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入會諸人在李昌(曾任香港巴色會首任客籍牧師)住宅中宣誓,因為與會人士多係基督徒,所以宣誓時,孫中山令各會員填寫盟書,由李昌宣讀,並以左手置聖經上,高舉右手向天次第讀之。其後孫中山又得到曾在慶州擔任宣教士的老師芙蘭•諦文(Frank Damon)牧師協助,在教會學校尋真書院的操場上,與入會同志操練兵操,準備大舉革命。
    「興中會」成立初期,參加者僅二十餘人,鄧蔭南先生是第一個參加者。當時革命行動急需款項,但捐款者寥寥,鄧蔭南乃將自己的農場賣掉,以為資助。孫中山得到這筆錢後,隨即回國,進行革命。孫中山在海外各地奔走,號召同志,募集捐款,以支援革命。因孫中山本身是基督徒,響應者亦多傳教士、信徒,如毛文明、黃旭昇均是牧師,常熱心邀請信徒去聽孫中山演講,以致於「假座耶穌教堂,聽眾二、三千人」、「座為之滿,無容足地」,革命宣傳能順利成功,基督徒之功不可滅也。

    1902
年,保皇黨勢燄高漲,孫中山乃將程蔚南所辦的《檀山新報》(一名《隆記》)改組為黨報,與保皇派展開一連串文字論戰,保皇派的勢燄才被鎮壓。 

    2.革命行動的展開

蔣夫人的父親宋耀如牧師思想開明,善於經營管理,早年參加革命,1895年以清兵屢戰屢敗,函促孫中山與鄧蔭南返國,分設「乾亨行」、農學會於香港、廣州兩地,謀襲廣州,發動第一次革命。其後奔走聯絡,捐獻钜款,支持革命,不遺餘力。
    廣州之役第一位為革命犧牲生命的烈士陸皓東,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青天白日旗就是他所設計的。其實在廣州之役中,基督徒參與行動者甚多,當時雙門底的聖教書樓是由基督徒左鬥山設立,孫中山初在廣州行醫時,即假該樓為診療所,並有王質甫牧師於診所後進的禮拜堂講道,傳播新學不遺餘力。廣州重陽之役,左鬥山被捕,王質甫得美國長老會香秉文
(Rev. Benjamin Couch Henry)牧師之助逃亡。左鬥山被捕之前將藏在教堂內的黨人名冊和宣傳文字投入井中,以免官廳大舉搜捕之禍。
    史堅如曾在教會創辦的格致書院(嶺南大學前身)讀書,和西教士往來至密,其實格致書院師生參與支持革命運動的人很多,謀炸德壽之役所用的炸彈即存在五仙門的福音堂,為他租屋作擔保的則是傳教士劉錦洲。
    史堅如烈士和他的英文老師崔通約,友人黎俊民、張碩臣都是熱心的基督徒,也都是興中會會員。崔通約曾在加拿大溫哥華主持《華英日報》筆政,一方面以基督福音及開通民智為務,同時與香港《中國日報》互通聲氣,同倡革命排滿之說。《華英日報》的資金全由美以美會的牧師、信徒「出其血汗餘資」所創辦。崔通約除著文鼓吹革命排滿外,常在露天佈道時宣講基督福音與革命排滿,現場每每擁擠不堪。

  四、海外行動與基督徒的參與

            
                                    
↑孟生博士

    1.國父在倫敦蒙難

孫先生在倫敦蒙難的故事是革命運動中極其重要的事件。對孫中山的信仰生命及其革命思想均有關鍵性的影響。而在孫先生脫險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康得黎(Dr. James Cantlie)及孟生(Dr.P. Manson)均為曾在香港擔任宣教士的重要人物。孟生早年亦曾在台灣宣教,潛心研究熱帶病,被尊為熱帶病學之父。中山先生倫敦蒙難脫險之後,曾致函區鳳墀,細述蒙難經過,獄中祈禱情形。自雲「遭此大故如蕩子還家,亡羊復獲,此皆天父之大恩。」民國成立後,孫中山曾專程致函康夫人,保證基督教在中國必有良好的發展機會。 

    2.木屋受辱與籌款宣傳

革命運動需款孔急,而支持捐款響應者多為基督徒。1903年,孫中山為奔走革命,曾親至檀香山及美國,發行「軍需債券」以籌款。值得一提的是,是年孫中山由檀香山赴舊金山時,因保皇黨搆陷,被美國移民局禁止入境,困居天使島海關木屋多日,幸賴在廣東的基督徒友人左鬥山、楊襄甫等兩人署名的介紹函,獲得熱心的基督徒、同時也是舊金山《中西日報》總理伍盤照協助,始克解困。孫中山既獲准入境美國,立即獲得教會人士熱烈支持,當時執教加州大學的鄺華泰博士除熱心捐款外,並加入興中會。《中西日報》並即應允免費印刷鄒容《革命軍》一萬一千冊,為革命宣傳工作竭盡心力。
    1909
年,孫中山在美國為革命奔走,得牧師蕭雨滋父子之助,邀集同志多人恭迎於芝加哥車站,並開歡迎宴會於聚英樓,孫中山即席演講並提議成立同盟分會,蕭雨滋牧師即率先與其他同志十餘人正式加入「同盟會」。 

    3.在新加坡的星洲書報社

星洲書報社本是基督徒所設立,同盟會同志常在此演講並供應書報,孫中山曾將該社按語系分為瓊邦、潮邦、福邦、粵邦等九個書報社,分別進行革命宣傳。

  五、日知會與革命運動

            

                       
↑日知會聚會,中右坐者為劉敬安 

分設在兩湖各地的「日知會」,在革命運動中立有汗馬功勞。日知會創立的地址全在基督教堂內,主事者亦多是教會牧師與信徒,如曹亞伯、劉敬安、黃吉亭、胡蘭亭等人,均極力參與贊助革命行動,宣傳革命思想,並在會中援引青年廣結同志。
    孫中山在自傳中亦雲:「武昌則有劉家運接洽,約同志之軍人在教會之日知會開會,到會者甚眾。」後來劉敬安被捕入獄,慘遭「籐條笞背一千四百下,血肉橫飛,肉盡骨見,死而復生者數次。」但劉敬安「在獄時信奉耶穌救世真理,久而彌篤,每夕祈禱之聲喃喃不絕,獄吏及同獄者多被感化,因而皈依基督教者頗不乏人……」劉敬安更自謂:「予持耶穌之名,求救中國之苦,身在縲絏,心在天堂。」他在獄中的表現,據馮自由所記:「獄吏及眾囚久受其薰陶,愛敬如慈父。」數年後劉敬安病死獄中,成為基督徒為國捐軀死難之又一人。但他在獄中所結的果子殷子衡出獄後熱心奉道,獻身宣教,擔任武昌聖公會會長,影響深遠;此外,在革命運動中扮演極其重要地位的黃興,與基督教的關係亦極密切。吳國光牧師特函介黃吉亭牧師指黃興曾多次到「聖彼得堂守道,將要記名」,請將黃興列入教友名冊中。

    1904
年十月十日,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壽辰,黃克強等在長沙、嶽州、衡陽、寶慶、常德等五處地方發難,不幸機密洩漏,黨員被捕甚多。黃克強逃入吉祥巷內的聖公會,得黃吉亭牧師等人掩護支持,平安脫險。1905孫先生黃興在日本相遇,在日本成立中國同盟會。其後奔走東南亞各地,1911年發動三二九黃花崗之役,死難烈士七十二人,其中多人係熱心之基督徒,亦有多人係牧師傳道,海外基督徒投身殉難者亦有多人。

  六、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1911年,農曆辛亥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黃興率領革命軍幾經激戰,終於攻佔漢口,此後,全國各地獨立運動風起雲湧,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於焉誕生。
    而基督徒獻身革命,創建民國,功勳尤不可滅。

  七、孫中山與世長辭

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生辛勞,奔走國事,終於積勞成疾,但他仍不顧一切,扶病北上,不幸於1925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點三十分,逝世於北平鐵獅子胡同,入殮時遵照基督教儀式行禮如儀。據盧夫人(孫中山元配)答覆香山商會的信中說:「……科父返天國,得聞離世前一日,自證『我本基督徒,與魔鬼奮鬥四十餘年,爾等亦要如是奮鬥;更當信上帝。』此乃科兒手書所言,十分多謝天父,允氏所求,復賜科父信上帝之心……」
    康得黎在旅英華僑舉行的追悼會中說:「孫先生革命的抱負,及由此抱負所產生的辛心苦行,百折不磨,大有耶穌救世的精神。」

                (
全文完,原刊於20107月宇宙光雜誌,此為增訂。)
            
 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http://www.CosmicCare.org

 

 

您現在的位置是「散文天地」第 39頁目錄的第 5 篇

 下一篇  上一篇  回首頁    回散文天地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