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2607  

 
 


【承上期】


第八天(9/21)

【鳴沙山、月牙泉】

    鳴沙山月牙泉位於敦煌城南5公里,沙泉共處,妙造天成,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 著稱於世。
    鳴沙山以沙動成響而得名,東漢稱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其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主峰海拔1715公尺,峰巒危峭,山脊如刃,人馬踐踏,經宿復初,人乘沙流,有鼓角之聲,輕如竹絲,重如雷鳴,此即「沙嶺晴鳴」。
    月牙泉位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葯泉,一度訛傳渥洼池,清代始稱月牙泉。面積13.5畝,平均水深3.2米,水質甘冽,澄清如鏡,綿歷古今,沙不進泉,水不乾凅,鐵魚鼓浪,星草含芒,水靜印月,薈萃ㄧ方,故稱「月泉曉澈」。沙嶺晴鳴,月泉曉澈均為「敦煌八景」之ㄧ。
    第一次騎著駱駝,沿路一支支駱駝隊交叉而過,好美的一幅塞外大漠風情畫,那感覺真是棒!駱駝是雙峰駝,有4個胃,可好幾天不吃東西,14天不喝水,腳長了一層像棉墊的,不怕熱。看著連綿起伏的沙丘,一望無際,好悸動!來到月牙泉旁,好多好多的遊客、駱駝,真像在趕廟會;在這還可玩滑沙,爬到高處俯瞰月牙泉,盡覽月牙泉一彎新月的奇特形狀,真是荒漠中一大奇景!
    於10:30依依不捨離開月牙泉,再回到「敦煌國際大酒店」梳洗一番,於12:00準時離開,隨後來到「農家園」午餐,其為一座古色古香四合院建築,在此品嘗道地特色農家風味,聽著當地奏樂民歌演唱,親身體驗敦煌民間風情,真是一大享受!吃罷午餐,車行30公里至莫高窟。

【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舉世聞名的佛教遺址,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前臨岩泉,東向三危山。據唐代碑文記載,莫高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至14世紀連續千年鑿窟造像不斷。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各個朝代,形成南北全長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個,其中有彩塑和壁畫的洞窟492個,彩塑2000多身,壁畫45000平方米,木構窟檐5座。莫高窟是現今世界上規模最宏大,歷史最久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遺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綜合構成。洞窟建築形成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甕窟、佛壇窟、大像窟等,塑繪結合,彩塑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畫內容豐富博大,分為佛教尊像畫、佛經故事畫、經變畫、神怪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等七類,壁畫的豐富內容曲折地反映了古代社會和生活,精美的彩塑與壁畫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技價值。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藏經洞,出土了4到14世紀的文書、刺繡、絹畫、紙畫等文物4萬餘件,其中文書大部分是漢文寫本,少量為刻印本。漢文寫本中佛教經典佔90%以上,還有傳統的古藏文、梵文、回鶻文、于阗文、龜玆文等多種少數民族文字。
    敦煌文書的發現是研究中國與中亞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文學、藝術、科技等主要資料。藏經洞發現後歷經劫難,大批敦煌文物與石窟中的一些壁畫和彩壁,先後被英、法、日、俄、美等國的盜寶者劫運國外,流散於世界許多國家的圖書館與博物館,這是「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本世紀初以來,以藏經洞出土文書與敦煌石窟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敦煌學」,在全世界興起,已成為當今國際上的一門顯學。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數百個石窟中,大概只開放幾十個供遊客參觀,並由專人帶領講解,在陰涼幽暗的洞窟中,看著一幅幅壁畫及塑像,雖有些已殘破不堪,但依舊震撼不已!
    於16:10離開莫高窟,須往回走至柳園搭晚上8點多的火車,晚上就夜宿在火車的軟臥車箱中,我就像姥姥逛大觀園,生平頭一遭,搭夜臥火車至吐魯番,而一列車只有36位軟臥,一間4人,車廂蠻乾淨的,但火車轟隆隆的聲響,搞得一夜幾乎沒睡,好不容易於隔天早上6:00到達吐魯番。 〈07〉.〈未完待續〉
 
您現在的位置是「散文天地」第 26頁目錄的第 7篇
 下一篇  上一篇  回首頁    回散文天地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