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人生 5906
投稿及回應信箱:webl.org@msa.hinet.net

我們的盼望乃是十字架,我們擁有這個,就擁有一切,十字架是我們唯一的盼望!,信心與終極的仁愛。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

   
剛才我們讀的這段經文,耶穌講到一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經文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這條路常有強盜出沒,旅人經過常常被搶,輕則失財、重則喪命,因此旅人大都結伴同行,在天黑前儘快通過,直到五世紀,這條路還被叫作做血路。那人明知這條路常有強盜出沒,不知何故卻未與人結伴同行,以致遭到搶匪的毒手,不但失去錢財,還被剝去衣裳,打個半死,躺在路旁呻吟求救。
   
我們看到這個比喻中,耶穌非常有意思的以「強盜」「祭司、利未」及「撒馬利亞人」等三種角色的人物來作為比喻的題材。這三種人對那個受傷的人,各人的態度不同,潘牧師引申為人生的三種哲學觀。這比喻有一個重點,指出遵守律法,不在乎拘泥於條文字句,乃在乎抓住律法的精髓:「愛」〈憐憫〉。
   
猶太人的宗教領袖雖然口口聲聲說遵守律法,但對律法的總綱:「愛神與愛人」,卻完全沒有作到,反而是猶太人所看不起的撒瑪利亞人卻真正的實踐了這律法。
   
讓我們來看看三種人對這個受傷的人的態度究竟如何:

    1.
強盜把他當作搶奪的對象;強盜就是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潘牧師說強盜的哲學觀就是:「我的東西是我的,別人的東西也是我的。」許多人認為人活着就是不惜不擇手段來爭奪別人的金錢或東西,甚至作一些傷天害理的事也不在乎。借錢、借東西,總不歸還,在人家家中或旅店小住見好東西就取走,這種人的心態跟強盜的心態是沒有兩樣的。
    2.
祭司和利未人看他是要避開的麻煩;路過的祭司和利未人,他們雖然看見、聽見被強盜傷害的人在哀聲求救,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避而遠之。他們似乎不了解神呼召他們目的是甚麼,他們徒有敬虔的外表,卻無敬虔的實意,他們不能活出信仰的真諦,忽略愛神愛人的真理。神的兒女原是要彰顯神的公義,使為奴者得自由,貧困者得飽足,受傷者得醫治。與神同行的人是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彌六:8)。每個信主的人都是祭司,「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主的美德」(彼前二:9)。「主的美德」就是「愛」,最好的傳福音方式就是用主所賜的愛,在我們的行為上向人表達。
   
路加福音十章31節「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偶然」希臘文意即「巧合」,其實這字的意思,看起來似乎是出於偶然,實際卻是神所安排的,神把我們安置於某些環境,使我們遇到某些人,都是因為神要藉着我們作些甚麼、說些甚麼。我們若能在主所安排的人際關係中慷慨捨己,生命便不再平淡乏味。神要藉着我們去愛的時候,神會把我們安置於那些受傷者的生命途中,但有多少時候我們卻放棄了這個「偶然」的機會,也就失去一次向神顯示對祂的愛,因神說,作在一個小子身上時,就是作在祂的身上(太廿五:40)。
    3.
撒馬利亞人看他是一個需要愛的人。撒馬利亞人的人生哲學就是「分享」,撒馬利亞人的人生就是一個分享的人生,他愛心的事奉,是超越種族岐見的愛,主耶穌教導我們要效法這種愛心。好撒瑪利亞人沒有問誰是他的鄰舍,看誰是值得他愛才去幫助,卻是以自己為別人的鄰舍,而主動、立即、自發、不計算代價、不求回報去愛人。在我們身邊的人,有些正在受害中唉聲嘆氣,在絕望中求生,祭司和利未人在他們身邊匆匆行過,視若不見,裝聾作啞,但神卻是看見並聽見他們的哀聲和祈求。祂必差祂的使者──好撒瑪利亞人來搭救他們。
    祭司這就如同今天的傳道者一樣,是在幫助人透過敬拜認識上帝的人;而利未人也如同今天的信徒一樣。換句話說,他們都是對上帝的教訓、旨意相當清楚的人。但當他們看到一個人受傷,為甚麼會從旁邊走開呢?在比喻中,耶穌特別強調他們並不是沒有看到那個受傷的人,而是確實「看見」後,才從另一邊走過去。原因很可能:

    1.
他們擔心那人本身是個強盜,並不是受傷的人。因為古時候常常發生強盜假裝受傷者,希望獲得別人來救助,然後再利用機會搶奪救助他的人。在今天的台灣社會,這樣所謂的「假車禍、真搶奪」的案例也經常發生。
    2.
這些猶太教的宗教師擔心那人已經死去,當他們接近的時候,很可能就會受到「不潔淨」的影響,導致他們無法進行宗教禮儀。因為依照摩西法律規定,利未記廿一章祭司條例,沾染死屍就要不潔7
    3.
他們看到那人確實只是受傷,沒有死去。可是他們擔心如果要救助這個人,必定會用去許多時間,那會影響到他們繼續去執行已經安排好的行程—宗教禮儀。
    但我們看聖經要看仔細,經文只說那人被打個半死,那人並沒有死。而且經文又說:「祭司從這條路下來」,也就是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意思是說祭司現在是下班時間,是「下來」而不是「上去」執行職務,所以他應該可以幫忙,可是他卻漠不關心,由此可見這位祭司根本就沒有愛心。
    無論如何,熟悉律法的祭司或是擁有敬虔信仰的利未人,都沒有停下腳步來幫助那個
遇難者祭司、利未人皆為遇難者的同鄉,更為同一信仰的教徒,但他們對遇難的同胞均未施救,擦身而過。惟有第三個路人,此人是一個異鄉人,原本為猶太人唾棄的異族與異教者,看見這位遇難者便發了慈心,上前出手相救。他看見那被打傷的人,就動了慈心,用油和酒倒在那人的傷處,油可能是用橄欖油提煉的,這也是當時中東地帶很流行的一種急救油膏。酒就像我們今天在使用的酒精,也有可能是讓這個人提神用的。然後他替這個人包紮傷口,包裹好了,見那人仍不能行走,就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旅店療傷,照顧他,讓他與自己一同住宿。次日撒瑪利亞人要趕往別地,臨行前還拿錢給旅店的店主,請店主繼續照顧那人,因為那人可能還需要好幾天才能完全康復。這樣的救助是相當周全的,不是草草了事,而是真的在照顧這個有難的人。
    從主耶穌向律法師說了這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讓我們進一步明白真正的愛是什麼:
  1、真正的愛是有行動的:今天我們看到別人的需要時,我們只是為他禱告或討論他的需要,但多少時候我們是否用實際的行動去幫助這個人呢?我們常常是講太多,作太少。
  2、真正的愛是要付代價的:我們愛一個人可能會犧牲我們的金錢、時間,甚至要冒險、被人誤會或被欺騙。
  3、真正的愛是超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這撒瑪利亞人並沒有因為那人是猶太人而不幫助他,而是超越一切人的隔閡與種族的岐見,且不看人的外表。這個被打傷的人滿臉都是血,衣服被撕破了又髒又臭,但這撒瑪利亞人願意去幫助他,所以愛是不看人的外表,真正的愛一點都不羅曼蒂克。
  4、真正的愛是有持續性的:撒瑪利亞人不僅將這受傷的猶太人帶去旅館,而且他對旅館主人說我還會再回來,不管他欠你什麼錢我都會付給你;愛是有持續性的,不是只關心一時,乃要持久關心。
  求主幫助我們關心一個人,不是一天兩天的關心,而是我們願意付上時間常常關心他,把福音傳給他。「愛」不是問:誰是我的鄰舍?乃是問:我是不是別人的好鄰舍?「愛」不是問;別人對我怎麼樣?乃是問:我能為別人做些什麼?

    那個受傷的人遇到強盜、被搶奪、被打傷,當然期待有人救助他。但當他看到祭司、利未人從旁邊走開的時候,他的心情一定相當沉重、失望。但這個撒馬利亞人卻幫助了他。這個撒馬利亞人所做的事,就是成為這個受傷的人的鄰舍。耶穌就是要我們像這個撒馬利亞人,去成為別人的鄰舍,而不是停留在:問「誰是我的鄰舍」這個階段上。

    整個故事的重點環繞在「誰是鄰舍」這個主題上。很多人將這個故事的中心疏忽了,或是沒有注意而把「鄰舍」的意思給搞錯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耶穌在這個比喻中告訴我們:你會愛別人,你就是別人的鄰舍。故事中那位被救助的受傷者,是被愛的人;而付出愛心的好撒馬利亞人,就是那位受傷者的鄰舍。這樣的回答與原先這位律法教師來詢問的重點並不相同。他問的是「誰是我的鄰舍」,而耶穌的回答則是「你要當別人的鄰舍」,這一問一答之間的差異是相當大的。問的人問到「誰是我的鄰舍」,強調的是要去找找看到底我的鄰舍是誰?這個鄰舍在哪裡?而耶穌的回答卻是:你不用找,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成為別人的鄰舍。因為摩西法律的精神並不是在說「誰是鄰舍」,而是在說「你要愛你的鄰舍」;是一種主動的狀態,不是被動的等待。

 

  您現在的位置是「盼望人生」第  59頁目錄的第 6 篇

  下一篇  上一篇   回首頁   回盼望人生目錄